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助力黄鳝产业发展 仙桃市科协这样做……

时间:2020年11月06日 来源 :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

晚秋丽日,暖阳如春。

张沟镇先锋村,花团锦簇,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仙桃市“100+N”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会暨黄鳝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对接重点项目推介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这场盛会关系着咱们仙桃“中国黄鳝之都”这块金字招牌。共谋黄鳝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品牌振兴之策,赋能乡村振兴,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轮,全市上下共同关注!

心系黄鳝产业发展,仙桃市科协做了哪些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凝聚人才智力,

打造可复制的“稻鳝共育”模式

11月4日,张沟镇肖脑村“稻鳝共育”基地,一片片金黄的稻子压弯了腰。基地负责人陈军坐在办公室里,轻轻地操纵遥感,稻田内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一目了然。

   “再过几天,水稻就可以收割了,‘鳝稻米’一斤能卖20多块;稻田内的鳝鱼,平均一斤可以卖到80元。利用‘稻鳝模式’亩产效益可达到7000元……”陈军算起了效益账。这一切,都离不开仙桃市科协的大力支持。


肖脑村“稻鳝共育”基地。


“稻鳝共育”示范基地是由市科协和湖北省水科所魏志宇高级工程师按照“稻鳝共育,稳粮增收”思路,于2020年6月1日实施的稻鳝共育无抗减抗综合种养殖模式。项目地位于张沟镇肖脑村,首期面积120亩。

市科协还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优势,联系相关专家和大专院校,先后组织土壤、育种、检验检测、特种水产、农业植保等方面的专家来到基地,不断优化种植模式,科学选择品种,并制定相关种养规范。

11月6日,仙桃市举行黄鳝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会,图为参加对接会的领导和专家现场指导观摩稻鳝共育基地


为了进一步加强引导,市科协积极穿针引线,在“稻鳝共育”基地建立科技小院,由华中农业大学派遣研究生来到驻地,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生产组织。

10月20日,市科协一行实地调研“稻鳝共育”示范基地


  “养鳝肥田,种稻吸肥。通过动植物共生,不仅病虫害减少,而且鳝稻共生区域种植水稻不施肥、不打药。黄鳝、稻米的品质会大大提高,成为无公害绿色产品。”市科协工作人员介绍,示范基地现已初具规模,并获市政府立项。示范基地将按照现代农业公园的规划思路,致力现代农业产业模式的试验示范,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赋能黄鳝产业发展

黄鳝产业发展,黄鳝属于高档食材,养殖产业发展迅猛。仙桃市的黄鳝产业曾经历过“黄金十年”,其产业规模并没有下降。由于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及周边县市网箱养鳝的快速发展,仙桃市黄鳝市场份额被挤占。同时产业竞争力不强,品牌影响力受限,养殖过程中的“瓶颈”和“卡脖子”问题,制约了仙桃市黄鳝产业的发展。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黄鳝产业发展最紧迫的课题。要提高农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实现现代农业的优先发展,重塑发展新优势,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这次活动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并将与仙桃黄鳝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在黄鳝苗种人工繁育、立体化养殖、稻鳝共育模式上都有科研院所的加盟加持,有些长期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可以预见,一批创新成果的运用,将为黄鳝产业的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持久实施品牌战略,擦亮“中国黄鳝之都”成色是关键。品牌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效益。然而品牌打造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事情。品牌的打造不易,只有久久为功,抓铁有痕,方能成就品牌之名。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擦亮“中国黄鳝之都”成色,更是如此。重塑黄鳝产业,要建立健全品牌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上寻求新突破。必须大力支持黄鳝农业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在消费领域延长黄鳝产业链,加大黄鳝产品深加工的研发,形成消费品牌。

   一个产业寄托一方百姓的福祉,市科协将继续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凝心聚力推动黄鳝产业链发展,用科学技术为仙桃特色产业发展赋能为乡村振兴抢先机、开新局。

版权所有: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 技术支持:中国仙桃网